摘要

<正>玉璧底碗是唐代最常见之碗,其基本特征是圈足不高,圈足底面较宽,圈足内径较小,视之宛如玉璧,故称玉璧底碗。它自中唐出现以后,一直使用到北宋早中期之际,其间口沿及圈足底面多次发生变化,先后出现卷沿玉璧底碗、直唇玉璧底碗、唇口玉璧底碗三种样式。卷沿玉璧底碗最早在偃师杏园郑洵墓(778年)[1]128中见到。敞口,小卷沿,圆唇,浅弧腹,内底凸起,圈足底面外高内低。内外壁施豆青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