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50例耳聋基因筛查 SLC26A4单杂合突变新生儿的基因型及合并第二突变位点者表型分析

作者:黄丽辉*; 赵雪雷; 程晓华; 于一丁; 文铖; 李悦; 王现蕾; 王雪瑶; 阮宇; 恩晖
来源:中华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 2023, 58(02): 117-125.
DOI:10.3760/cma.j.cn115330-20220330-00146

摘要

目的明确耳聋基因筛查SLC26A4单杂合突变新生儿合并第二突变位点的情况, 分析SLC26A4突变基因型与听力表型的对应关系。方法研究对象为2015年4月至2019年12月在北京市出生、晶芯九项或十五项遗传性耳聋基因芯片筛查结果为SLC26A4单杂合突变的新生儿个体, 共850例, 其中男468例、女382例。采用三步耳聋基因测序:第一步, SLC26A4基因全外显子及剪接位点测序;第二步, SLC26A4基因启动子、FOXI1基因和KCNJ10基因全外显子测序;第三步, SLC26A4基因拷贝数变异检测。对三步检测发现的所有合并第二突变位点者, 采集新生儿听力筛查结果, 并进行声导抗、听性脑干反应和听性稳态反应等听力学检查。对新发现或争议(意义不明)突变位点, 检索DVD、ClinVar和Mutation Taster等国际耳聋基因数据库或软件, 依据美国医学遗传学与基因组学学会(American College of Medical Genetics and Genomics, ACMG)指南, 对突变位点的致病性进行预测。整理SLC26A4单杂合突变新生儿合并第二突变位点数据, 分析SLC26A4基因型及听力表型的对应关系。结果 850例患儿确诊年龄中位数为4个月。第一步850例患儿测序, 共检出第二突变位点32例(3.76%, 32/850), 包括明确致病突变位点18例(2.12%, 8/850);第二步832例患儿测序, 检出KCNJ10基因错义突变8例, 未检出FOXI1基因错义突变及SLC26A4基因启动子异常;第三步824例测序结果均为阴性。合并明确第二致病突变位点者18例, 其中新生儿听力筛查未通过16例(16/18), 双耳均通过筛查2例(2/18);听力损失程度:极重度听力损失18耳(18/36), 重度听力损失13耳(13/36), 中度听力损失5耳(5/36);听力曲线类型:高频下降型17耳(17/36), 平坦型14耳(14/36), 无法判别3耳(3/36), U型2耳(2/36)。其他基因型22例, 包括合并争议(意义不明)或新发现可能良性突变位点者9例、合并KCNJ10双基因杂合突变8例和同链双杂合突变5例, 这22例患儿新生儿听力筛查均为双耳通过且听力诊断均为正常。结论本组新生儿耳聋基因筛查SLC26A4单杂合突变个体合并明确第二致病突变位点的概率为2.12%, 均为点突变或小片段缺失, 均确诊为中度及以上感音神经性听力损失, 该结果可为SLC26A4突变的基因诊断和遗传咨询提供参考依据;合并KCNJ10基因突变者, 在婴幼儿期均未出现听力损失, 提示需进一步随访。

  • 单位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 首都医科大学; 北京市耳鼻咽喉科研究所

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