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探讨安氏Ⅱ类1分类错正畸治疗前后前牙区牙槽骨高度改变的特征及相关影响因素。方法选取符合纳入标准的安氏Ⅱ类1分类错62例, 其中拔牙治疗32例(男11例, 女21例, 年龄12.63±0.94岁), 非拔牙治疗30例(男17例, 女13例, 年龄12.33±1.24岁), 收集患者正畸治疗前后拍摄的锥形束CT(Cone-beamComputedTomography,CBCT), 分别测量治疗前后上下颌前牙唇舌(腭)侧牙槽嵴顶距釉牙骨质界(CementoenamelJunction,CEJ)距离, 计算牙槽骨高度改变量, 利用SPSS20.0软件对测量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安氏Ⅱ类1分类错拔牙组与非拔牙组正畸治疗后前牙区牙槽骨高度降低牙面数分别达67.31%与66.94%, 平均降低量分别为(1.03±2.47) mm与(0.69±4.02) mm。上颌切牙腭侧及下颌前牙舌侧, 拔牙组牙槽骨高度降低量均显著高于非拔牙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下颌中切牙唇侧, 非拔牙组牙槽骨高度降低量高于拔牙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安氏Ⅱ类1分类错正畸治疗后前牙区牙槽骨高度普遍降低, 降低量与牙位、牙齿移动方向以及牙移动幅度等因素密切相关。提示正畸医生应对安氏Ⅱ类1分类错患者治疗前不同牙位的牙槽骨状况有准确的了解, 并合理设计牙移动方式、方向和幅度, 避免不利的牙齿移动导致牙槽骨高度的显著降低从而危害牙周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