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中医学历来重视"形神并调"。汉以前"神"的概念已经得到系统的论述,并在早期的用药中有所体现;汉代及三国时期则侧重药物调神,并形成了许多流传至今的经典调神方剂;晋代则重视针刺调神;南北朝时期则从养生的角度提出守神、养神;隋唐时期则提出"胎神"的观点,同时重视"神"在发病过程中的作用;宋代则从男女气血的不同角度来调神;金元时期则提出"脉神"的观点,并沿用至今;明清时期则结合望诊将望面色与望神相结合,并提出"舌神"的观点;民国以后则逐渐弱化了"神"在临床中的重要性。
-
单位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 上海市中医药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