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抗血管生成药物联合化疗能够为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带来获益,出血等不良反应是限制其在肺鳞癌中应用的重要因素。本研究比较重组人血管内皮抑制素联合化疗治疗肺鳞癌与非鳞癌的疗效和安全性差异。方法回顾性分析山东省肿瘤医院2012-01-01-2018-12-30收治的42例肺鳞癌患者与46例非鳞癌患者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采用重组人血管内皮抑制素联合化疗,比较两组疗效、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和分级。结果 64例患者可评价近期疗效,鳞癌组34例(53.1%),非鳞癌组30例(46.9%),近期疗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916。两组总的客观有效率(objective response rate,ORR)分别是47.1%(16/34)和46.7%(14/3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975;总的疾病控制率(disease control rate,DCR)分别是73.5%(25/34)和70%(21/3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754。所有入组患者均可观察不良反应,主要包括出血、心律失常、窦性心动过速、血栓形成、血压升高、皮疹、乏力、发热、心悸胸闷、面部水肿和肝功能异常。共22例患者出现不良反应,鳞癌组12例(28.6%),非鳞癌组10例(21.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28)。出血(P=1.000)和心脏毒性(P=0.604)为2级不良反应,两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其中,鳞癌组出血1例(2.4%)、心律失常1例(2.4%)、窦性心动过速1例(2.4%),非鳞癌组出血1例(2.2%)、窦性心动过速1例(2.2%)。血栓形成(P=1.000)和血压升高(P=0.477)为3级不良反应,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鳞癌组血栓形成1例(2.4%)、血压升高1例(2.4%),非鳞癌组血栓形成1例(2.2%)。3级消化道反应2例,均发生在非鳞癌组(4.3%),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12。3~4级血液毒性为白细胞减少(P=1.000)和血小板减少(P=1.000),两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鳞癌组白细胞减少3例(7.1%)、血小板减少4例(9.5%),非鳞癌组白细胞减少3例(6.5%)、血小板减少4例(8.7%)。除消化道反应和血液学毒性外未出现>3级的严重不良反应,无治疗相关死亡病例发生。结论重组人血管内皮抑制素联合化疗治疗肺鳞癌与非鳞癌的近期疗效和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未发生严重不良反应。

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