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阐释学对“固态”语言文本的过度重视,使得关于“活态”行动的阐释学理论一直处于相对匮乏的地位。保罗·利科的“行动阐释学”理论从行动出发,分析了文本行动中“说明”与“理解”“解释”的相互渗透。他将批判性渗透到对“间距”的阐释中,认为文本一经形成便具有了自身的独立性,文本的行动是一个“去语境化”和“重构语境”的过程。行动并非由单个行动者构成,而是“多元行动者”的协同运作和“即兴表演”。人类行动者也并非传统哲学意义上的“主体”,而是被行动裹挟却具备部分能动性,并在放弃自我的过程中理解自我。利科的“行动阐释学”虽没有完全摆脱“语言符号”模态,但他扎根经典阐释学理论,使得“固态”的语言文本再度“活态化”,并揭示了行动的部分运作机制,孕育了一种新的关于“行动”的阐释模式,呼应并一同汇入当代试图变革阐释学理论的潮流之中。当利科的“行动阐释学”与当代新兴的行动理论相遇,或许会生成一种更具阐释效力的“行动阐释学”理论,并进一步通向一种“多模态”的“事件阐释学”。
- 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