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正>苏轼一生成就颇多,在诗词、文章、书法、美食等多方面都有很高造诣。然而在官场上,他一生起起伏伏,深陷纷争,多次遭贬。变法派得到皇帝支持时,他因为反对新党的主张而被陷害入狱,排挤出朝廷。保守派占了上风时,苏轼被从贬地召回,却又对旧党的行事作风直言不讳,再度遭到排挤。在一次一次的遭遇中,他被贬谪的任地越来越远,年龄越来越大,自身的才学和抱负也得不到真正的施展。苏轼自嘲这些遭遇都是因为自己“不合时宜”。但我们知道,尽管他深知什么是合乎适宜,以他对自我的要求和对道义的坚持,即使重来一次,他仍会作出和之前同样的选择。是什么样的精神在支持着苏轼义无反顾地一次次选择“不合时宜”呢?《宋史·苏轼传》中记载的故事或许可以解答我们的疑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