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观察穴位埋线对溃疡性结肠炎(UC)大鼠NLRP3炎症小体及IL-27表达的调控作用,探讨其治疗UC的作用机制。方法:SD大鼠按体质量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药物组和穴位埋线组,每组各10只。除空白组外,其余各组采用葡聚糖硫酸钠(DSS)法制备UC大鼠模型。药物组给予柳氮磺胺吡啶(SASP)连续灌胃14 d,穴位埋线组给予穴位简易埋线,每7 d干预1次,共3次。观察各组大鼠一般状况,记录疾病活动度指数(DAI)、黏膜损伤指数(CMDI)和结肠长度变化;HE染色观察大鼠结肠组织病理形态改变;ELISA测定大鼠血清IL-18、IL-1β、IFN-γ及IL-27炎性因子水平;Western-blot及RT-PCR检测大鼠结肠组织中NLRP3、caspase-1及IL-27的蛋白和mRNA表达。结果:与模型组比较,穴位埋线治疗可有效改善UC大鼠一般状况,降低DAI和CMDI评分,增加大鼠结肠长度,并减轻结肠组织病理损伤,同时降低大鼠血清中IL-18、IL-1β、IFN-γ水平和升高IL-27水平(P<0.05),下调结肠组织中NLRP3、 caspase-1的蛋白和mRNA表达并上调IL-27的表达(P<0.05)。结论:穴位埋线疗法对DSS所诱导的UC大鼠模型具有明显的治疗作用,其机制可能是通过上调IL-27的表达,抑制NLRP3炎症小体通路激活及炎性细胞因子的表达,从而减轻UC肠黏膜炎性损伤。
- 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