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年小鼠缺血性脑卒中后病理及行为功能的变化

作者:梁彦峰; 郝鹏; 段红梅; 赵文; 高钰丹; 李晓光; 杨朝阳*
来源: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2020, 24(35): 5625-5631.
DOI:10.3969/j.issn.2095-4344.2922

摘要

背景:大鼠大脑中动脉末端闭塞模型可以引起稳定的局灶性皮质梗死,在很好模拟人类卒中病理状态的同时死亡率较低,但对手术人员的技术以及设备有较高要求,并且需要后期评估才能确定造模成功与否。目的:建立有效稳定简便的缺血性小鼠脑卒中模型;揭示小鼠脑卒中后梗死区及周围区域的病理变化;探索小鼠脑卒中后的行为学改变。方法:对小鼠末端大脑中动脉进行永久电凝结扎,24 h后用TTC染色明确该模型梗死范围并统计该模型的成功概率;对小鼠大脑中动脉末端闭塞模型后不同时间点(1,3,7,10,14d)的脑组织切片进行苏木精-伊红染色,观察缺血坏死区的体积在不同时间点的改变;进行胶质纤维酸性蛋白、Iba-1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模型小鼠脑损伤后胶质反应及炎症反应变化;最后应用网格足部错误试验和圆柱体试验评价小鼠卒中后感觉运动功能的缺失情况。结果与结论:(1)大脑中动脉末端闭塞模型导致局灶性皮质梗死且该新模型死亡率仅9%,成功率达87%;(2)梗死区域主要位于M1/S1/S2区,梗死范围在闭塞10 d时趋于稳定;(3)脑卒中后3 d时炎症反应达到高峰,14 d时损伤区周围形成稳定星形胶质瘢痕;(4)局灶性皮质梗死后小鼠对侧肢体出现明显的感觉及运动的缺失;(5)结果表明,卒中后实验小鼠立即出现感觉及运动功能缺失,且持续至卒中后12周;实验建立的大脑中动脉末端闭塞模型稳定、可靠,梗死范围明确,适合缺血性脑卒中的研究。

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