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背景与目的:目前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患者行导管接触性溶栓(CDT)治疗的主流入路是腘静脉,但对于混合型DVT及一些体位要求无法行腘静脉入路的患者,小腿深静脉穿刺入路可能是一种可选择的治疗方式。本研究探讨急性混合型DVT患者采用小腿深静脉穿刺入路行CDT治疗的安全性与可行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2017年12月收治的172例急性混合型DVT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89例通过小腿深静脉穿刺行CDT治疗(穿刺组);54例通过暴露胫后静脉,直视下穿刺胫后静脉行CDT治疗(切开组);29例行足背浅静脉溶栓(浅静脉组)。分析、比较各组患者的相关临床资料。结果:穿刺组86例(96.6%)穿刺成功,其中胫后静脉37例,腓静脉21例,胫前静脉28例;切开组患者均成功从胫后静脉置入血管鞘(100%)。穿刺组2例消化道出血,2例脑出血;切开组3例消化道出血;浅静脉组1例消化道出血,三组间出血事件的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DT溶栓通畅率,穿刺组为86.5%(77/89),切开组为59.3%(32/54),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34)。穿刺组大腿周径减少值、尿激酶用量均明显大于另两组(均P<0.05),三组小腿周径减少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1.152,P=0.320)。三组术后6、12、18、24个月轻中度血栓后综合征(PTS)的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χ2=0.301,P=0.860;χ2=0.875,P=0.646;χ2=3.010,P=0.222;χ2=4.446,P=0.108),三组均无重度PTS发生。三组术后6个月Villalta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1.177,P=0.302),但术后12、18、24个月穿刺组Villalta评分均优于另两组,除术后12个月的穿刺组与切开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外(P=0.108),其余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术后6、12、18、24个月穿刺组CIVID-2评分均优于另两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小腿深静脉穿刺行CDT治疗较暴露深静脉置管溶栓及浅静脉溶栓具有更高血栓溶解率,同时没有增加重大出血事件,是急性混合型DVT可选择的治疗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