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数字技术尤其人工智能极大地促进了人们关于未来社会及其教育变革的议程设置与讨论。但作为这场变革中心的“儿童”却多少被遗忘在主流话语之外,仅有的少量研究也因停留于碎片化、形象式描述,未能给出关于“数字土著”充分有效的认识。“数字土著”具有愈加赛博格化、强化去中心化、勇为时代先锋与加速文化反授的四重存在性特征。儿童是历史的儿童,未来是儿童的历史。一种足够有效的关于未来社会与教育变革的技术性想象及其行动必须充分理解这个时代及其时代中的儿童。一种可能的思想路径是,首先要领会数字时代,其次需理解数字土著,最后是强调理论贡献。同时,也应清醒地意识到数字技术本身的“药理学”效应,尤其需要关注那些仍处“数字贫穷”状态、置身“数字风险”境况中的儿童。
- 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