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龙门山北段马角坝中三叠统雷口坡组“绿豆岩”特征及其意义

作者:杨梦瑶; 孙玮*; 龚婷婷; 赵涵; 卢念喆; 赵德军; 李泽奇; 李洪奎
来源:矿物岩石, 2023, 43(02): 121-131.
DOI:10.19719/j.cnki.1001-6872.2023.02.12

摘要

位于扬子地台的西北缘、龙门山北段的四川江油马角坝地区娃娃岩发育一套露头清晰的“绿豆岩”剖面,由于目前关于川北地区“绿豆岩”的岩石学、岩相学以及全岩地球化学数据分析的研究较少,因此本次研究针对四川龙门山北段马角坝中三叠统雷口坡组“绿豆岩”2件样品进行岩石学、岩相学观察、6件全岩地球化学样品的分析测试,结果表明研究区内“绿豆岩”主要发育有四层,厚度为5.5 m,岩性为白云质含火山灰黏土岩,岩样手标本呈灰绿色,质地松软,主要由不规则棱角状、片状水云母和不规则粒状微小石英等中酸性火山碎屑物质及火山灰组成。根据全岩地球化学数据表明,研究区内“绿豆岩”的稀土元素分配模式图整体呈右倾分布,负Eu异常,δEu=0.654~0.700,Ce负异常,δCe=0.94~0.96。微量元素特征表明研究区内“绿豆岩”形成环境为干燥炎热的微咸水-咸水、亚氧化-还原环境。通过区域对比,认为研究区“绿豆岩”为中三叠世初期形成,而“绿豆岩”中的火山物质来源与与古特提斯洋俯冲消减作用有关,是由俯冲带控制多期构造弧火山喷发造成,初步推测“绿豆岩”火山灰主体来自西部岛弧火山活动的多期次火山活动,与特提斯洋向东俯冲至扬子板块下部有重要相关性。

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