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林语堂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以对美国推介中国文化为目的着手编译《红楼梦》,后与美国出版公司不睦失去了出版机会。七十年代,林语堂转而求助日本翻译家佐藤亮一转译并在日本出版发行。林版原意将《红楼梦》故事转换为一个自由主义艺术青年的叛逆悲剧,主旨对标欧洲近代文艺复兴、启蒙运动的“人性论”,试图促成欧美读者的文化认同。而佐藤转译版则顺应战后日本七八十年代大众阅读市场的需求,将《红楼梦》定位为通俗爱情小说,主旨归结于日本传统无常观。整体看,从体裁到语言再到主旨,转译本都体现出浓重的日本本土化色彩。林版编译发生在太平洋两岸的意义再生产,说明了文学作品在后世的流布,很大程度上受制于不同时代与地区的文化政治语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