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了解和分析广西壮族自治区(简称广西)土源性线虫病的流行现状和发展趋势,为制定土源性线虫病防治策略与评价防治效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2016—2020年,将全区按GDP分为高、中、低GDP地区,从中随机抽取39个县(市、区)设立监测点。监测点以县为单位,按地理方位划分为东、西、南、北、中5个片区,每个片区随机抽取1个乡(镇)的1个行政村开展监测,每个行政村整群抽取3周岁以上常住居民不少于200人。收集监测对象粪样,采用改良加藤厚涂片法检测土源性线虫卵并计数,采用透明胶纸肛拭法检测3~9岁儿童蛲虫卵。采用卡方检验和趋势卡方检验分析比较不同地区、性别、年龄、民族、文化程度、职业等人群土源性线虫感染情况。结果39个监测点生产方式以农业为主,饮用水以自来水和井水为主。2016—2020年监测点无害化厕所覆盖率分别为77.39%(36 403/47 040)、94.19%(47 120/50 026)、94.47%(55 499/58 750)、86.72%(68 913/79 467)和94.99%(56 188/59 154),各年度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2813.53,P<0.05)。2016—2020年共调查监测点66 355人,土源性线虫(钩虫、蛔虫、鞭虫)总感染率分别为4.20%(533/12 699)、2.98%(312/10 458)、2.21%(276/12 485)、1.75%(285/16 329)和1.54%(222/14 38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60.67,P<0.05),且感染率呈逐年下降趋势(χ2=316.05,P<0.05)。高、中、低GDP地区土源性线虫总感染率分别为1.11%(244/22 049)、2.65%(722/27 273)和3.89%(662/17 0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17.57,P<0.05)。女性钩虫感染率为2.68%(900/33 548),高于男性的1.40%(458/32 807)(χ2=136.98,P<0.05);男性、女性鞭虫感染率分别为0.29%(95/32 807)和0.32%(108/33 548),蛔虫感染率分别为0.11%(37/32 807)和0.13%(43/33 548),男、女童蛲虫感染率分别为11.69%(274/2 343)和12.17%(257/2 112),不同性别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χ2=0.569、0.326、0.24,P>0.05)。≥80岁年龄组钩虫感染率最高,为4.93%(69/1 399);3~9岁年龄组蛔虫感染率最高,为0.28%(31/11 183);70~79岁年龄组鞭虫感染率最高,为0.62%(31/4 961)。壮族人群的钩虫感染率最高,为2.77%(870/31 352),其他民族人群的蛔虫、鞭虫感染率最高,分别为0.60%(18/2 976)、0.60%(18/2 976)。文盲人群的钩虫、鞭虫感染率最高,分别为5.36%(195/3 635)和0.61%(22/3 635);学龄前儿童的蛔虫感染率最高,为0.35%(20/5 674)。农民的钩虫感染率最高,为2.80%(1 285/45 943);散居儿童的蛔虫感染率最高,为0.71%(10/1 399);事业单位人员的鞭虫感染率最高,为0.45%(5/1 105)。2016—2020年3~9岁儿童蛲虫感染率分别为8.45%(24/284)、17.99%(86/478)、15.66%(155/990)、11.48%(182/1 586)和7.52%(84/1 11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4.10,P<0.05),且呈先上升后下降趋势(χ2=21.07,P<0.05)。结论广西人群土源性线虫感染率逐年下降,呈低度流行趋势。但儿童蛲虫感染率仍较高,应加强对儿童土源性线虫感染的综合防治。
- 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