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中国近代改造国民性的思潮兴起于内忧外患的境况中,"国民性"一词最早源于日本明治维新时期的现代民族国家理论,是英语national character或national characteristic的日译。民族危机的不断加深驱使改造国民性思潮兴起并不断发展。作为20世纪初探索中国道路的先行者,梁启超在《新民论》等文中,把中国的贫弱归因于国民缺少独立精神、民族主义、公共精神等原因。到"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对"国民性"的批判和对传统文化的批判捆绑在一起,成为"五四"启蒙知识分子的重要任务。"改造国民性"成为中国走向"现代"民族国家的一个必要步骤,首先要启蒙蒙昧的民众,国家才有希望和未来。20世纪的中国文学便以此为主题,开枝散叶,经由几代知识分子的探索,成就为中国文学史的一大景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