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探索慢性心力衰竭急性加重患者中性粒细胞百分比与白蛋白比值(NPAR)与30d死亡的相关性,探究NPAR的预后价值。方法:本研究为回顾性研究。连续纳入河南科技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19年1月至2021年12月,因慢性心力衰竭急性发作的222例住院患者。根据纳入患者的NPAR的中位数(1.78)进行两等分组,分为低NPAR组(NPAR<1.78)和高NPAR组(NPAR≥1.78),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数据差异,并收集随访数据。采用单因素Logistic回归计算分析心力衰竭30d死亡的危险因素,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NPAR与30d死亡的相关性,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和曲线下面积(AUC)评估NPAR对30d死亡的预测效能。结果:发现高NPAR组的患者年龄更大、心率更快,女性比例更高,合并2型糖尿病史和美国纽约心脏病学会心功能分级IV级的比例更高,WBC、中性粒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比例、FBG、血肌酐、脑钠肽、hs-CRP应蛋白水平更高。多因素回归分析发现高NPAR与慢性心力衰竭急性发作患者的30d死亡风险增加独立正相关(OR=2.41,95%CI:1.07~8.43)。ROC曲线分析发现NPAR对慢性心力衰竭急性发作患者30d死亡具有一定的预测价值(AUC=0.75,95%CI:0.63~0.88)。结论:高NPAR与慢性心力衰竭急性发作患者30d死亡风险增加相关。作为一项较易获得的实验室指标,在临床中NPAR可作为慢性心力衰竭急性发作患者的短期预后的预测因子
-
单位河南科技大学第二附属医院; 河南科技大学第一附属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