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南京椴为江苏省重要的乡土树种,野外资源稀缺。南京椴野外群体遗传多样性和遗传结构的探索,将为资源保护,品种选育及遗传改良提供依据。【方法】以南京椴(Tilia miqueliana)5个天然群体(江苏宝华山P1、牛首山P2、安徽皇藏峪P3、安徽蜀山P4和浙江天台山P5)93个个体为实验材料,选用15对多态性EST-SSR引物,进行遗传多样性及群体结构分析。【结果】①15对引物共检测等位基因数(A)总和为96,平均值为6.4,四倍体基因型(G)和四倍体特异基因型(G_(i))总和分别为441和251,特异基因型比率(P_(1))和种质鉴别率(P_(2))均值分别为45.73%和17.99%。②在5个群体中,每个位点等位基因数(A_(loc))和四倍体基因型丰富度均值(G_(loc))分别为5.50±2.43和9.41±4.29;平均观测杂合度(H_(o))和平均期望杂合度(H_(e))为0.61±1.43和0.62±0.14。参考各群体G_(loc)和H_(e)值,确定遗传多样性较高的群体为P1和P3。③群体间遗传分化较小,遗传分化系数(G_(st))仅为0.030;AMOVA分子变异分析显示,群体多样性水平变异来自于群体内(96%)。④聚类和Structure分析显示,5个群体可划分为2个组(组1:P1,P2和P5;组2:P3和P4)。Mental检验结果表明遗传距离与地理距离之间无显著相关。【结论】 南京椴群体均具有丰富的遗传多样性,其中宝华山群体和皇藏峪群体多样性较高,群体扩张可能是以这两个种群为中心,经人类活动迁移至其他区域。但南京椴群体间未形成明显的分化,主要是由于植株寿命长,群体缺乏自然更新;加之群体间存在人为种子传播。因此,本研究提出通过建立隔离区,明确优先保护群体,加大植株异交,并采用人工繁育及种质回迁的方式保护野外群体。
-
单位江苏省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