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民国时期,治理黄河成为改善黄河流域灾害环境的首要任务,黄土高原的水土保持是该项任务的关键环节。地表植被稀疏、土壤质量退化、水旱灾害频发形成了人们对黄土高原的环境认知,触动了政府及民众改善水土环境的愿望与决心。河流水文状况,水土流失成因、动力、形式等的观测与试验提供了土壤冲刷的理论依据,1940年"水土保持"一词的正式使用替代了前期"防止土壤冲刷"的表述,多处水土保持试验机构的建立与工作贡献大力推动了黄土高原水土保持工作的理论水平和进展。植树造林与农田建设是民国时期黄土高原水土保持的主要实践过程,且取得了初步成效。由于国力民力所限,很多工作仍停留在科学试验阶段,但这些基础性工作为新中国成立后的水土保持事业奠定了良好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