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 分析阜外医院同种带瓣管道(valved homograft conduit,VHC)重建右室流出道近13年的临床结果,并探究VHC远期耐久性的影响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阜外医院2007年11月—2020年10月使用VHC重建右室流出道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Kaplan-Meier生存曲线评估患者的生存率、免于VHC再干预率和免于VHC功能障碍率。采用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VHC功能障碍的危险因素。结果 共纳入251例患者,其中男145例、女106例,中位手术年龄为6.0(0.3~67.0)岁。早期死亡5例(2.0%)。239例(95.2%)患者出院后得到有效随访,随访时间为0.3~160.0(61.3±45.4)个月。随访期间5例患者死亡,1年、6年和13年生存率分别为96.6%、95.5%和95.5%。8例患者行VHC再干预,1年、6年和13年免于VHC再干预率分别为100.0%、97.1%和82.4%。出院后共226例患者得到心脏超声随访,超声随访时间为0.2~138.0(48.5±40.5)个月。随访期间,46例(20.4%)患者出现VHC功能障碍,1年、5年、10年免于VHC功能障碍率分别为92.6%、79.6%和59.3%。单因素Cox回归分析提示,年龄<6岁和VHC直径<19 mm是VHC功能障碍的危险因素(P=0.029、0.026),但多因素回归分析仅发现年龄<6岁是VHC功能障碍的独立危险因素(P=0.034)。结论 VHC重建右室流出道的近期和远期临床结果均非常满意,且VHC的远期耐久性也较好。此外,年龄<6岁是VHC功能障碍的独立危险因素。
-
单位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 国家心血管病中心; 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