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00 m海拔时不同缺氧时间对大鼠血液学及组织形态学的影响

作者:高小敏; 胡彬; 吴晓军; 姜一; 孔秀梅; 刘杜霞; 赵勤*
来源:海南医学院学报, 2021, 27(17): 1285-1290.
DOI:10.13210/j.cnki.jhmu.20210419.005

摘要

目的:模拟7 000 m海拔环境观察不同缺氧时间对大鼠血液学及组织形态学的影响,为建立急性低压缺氧模型提供依据。方法:将40只SD大鼠随机分为5组:缺氧0、6、12、24、36 h组。随后,利用低压氧舱装置模拟7 000 m高原低压缺氧环境,检测不同缺氧时间下大鼠的血液学指标及血清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丙二醛(MDA)、乳酸脱氢酶(LDH)生化指标,以及心、肺、脑组织H&E染色的形态学变化。结果:与缺氧0 h组相比,急性低压缺氧6 h组的红细胞(RBC)数量降低,但随着低压缺氧时间的延长,各组RBC均升高,在缺氧24 h组最高(P<0.05)。急性低压缺氧6 h组的白细胞(WBC)、淋巴细胞(Lymp)、中性粒细胞(Gran)、血红蛋白(HGB)、红细胞容积(HCT)、血小板计数(RCT)计数均降低,随着低压缺氧时间延长上述指标的计数均增加。与缺氧0 h组相比,不同缺氧时间组的血清SOD活力均降低,在缺氧24 h组和36 h组降低明显。MDA的含量呈现波动性变化,在缺氧12 h达到高峰(P<0.05)。LDH活力呈波动性变化,缺氧至12 h时LDH活力达到高峰,之后逐渐下降,在缺氧36 h时接近正常。心脏、肺脏、脑组织的H&E染色显示,随着缺氧时间的延长各脏器损害程度不断加重。肺脏出现间质性肺炎或血管周围炎,可见血管周围水肿和肺间质增宽。心脏组织可见明显的心肌细胞变性坏死,局部心肌间质和瓣膜纤维溶解、坏死;心肌间隙可见大量炎细胞浸润。脑组织CA2、CA3、DG区神经元细胞变性,细胞体积缩小,嗜碱性增强,神经细胞呈三角形;细胞固缩,嗜碱性增强,少量可见横轴结构。结论:急性低压缺氧6 h内可引起RBC、WBC、RCT、HGB浓度均降低,之后随着缺氧时间延长各指标的计数均增加。血清生化各时间段SOD活力均降低,MDA的含量和LDH的活力呈波浪式变化,可引起心脏、肺脏、脑组织病理性损伤,并随着时间延长而加重。

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