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桃花汤首见于《伤寒论》,为张仲景治疗“下利,便脓血”之经典名方。后世医家对于桃花汤证的病机,有持“下焦不约”者,有持“火热”之端者,有主以“阴寒”“湿寒”“肠寒”者,更有认为“气滞血瘀”者等等,然以上诸说均有难以释通之处。“下焦不约”之说难释小便不利,“火热”之说难释方中无寒凉之药,“诸寒”之说难释便血等。笔者通过对《伤寒论》第306条条文中“二三日至四五日”与“便脓血”的深入辨析,以“脓”是否由热所致与“二三日至四五日”是否为虚词为切入点,回归张仲景原文,指出“二三日至四五日”非虚词代指阳明太阴之别,是“太阴受病”,“脓”非“肉腐之脓”,为“痰湿粘液”。最终总结出桃花汤证实质为在少阴病阴阳俱虚的基础上而出现的“脾受病”,因此桃花汤中赤石脂、干姜与粳米三者治本重在温脾,治标重在止利。检索现代研究与名家经验,综述目前桃花汤临床应用,为参悟张仲景用甘药、温药治疗“便脓血”之法提供依据,以期能够更好的指导临床。
- 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