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围绕着东汉时期东海国的封号、封域以及世系等问题,目前存在多种不同的观点。通过对传世文献以及出土材料的梳理可知,东汉献帝建安十七年前东海国的封域应为鲁与东海,二者皆为国相治理,光武帝通过鲁国属州的调整,相对削弱了东海国的势力,同时达到了优雍东海国的目的,明帝永平元年“还东海”的举措并没有成功。传世文献之所以呈现“鲁国”与“东海郡”的不同记载,是为了区分整个东海国(包括鲁与东海)与单独的“东海国”。献帝建安十七年出现的两个东海国,学界历来众说纷纭。一个合理的解释是,献帝将原东海国所辖的东海郡重新分封为新的东海王,原东海国则仅辖鲁郡,成为实际上的“鲁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