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通过观察血流动力学指标、血液流变学参数、血清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及血浆内皮素(ET)水平的变化,探讨推拿手法干预对实验兔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的"神经-血管"反馈调控的机制。方法将30只实验兔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正常组(A组)、左侧椎动脉供血不足行颈上段推拿手法干预组(B组)、左侧椎动脉供血不足行颈下段推拿手法干预组(C组)、左侧椎动脉供血不足合并颈交感神经节摘除行颈上段推拿手法干预组(D组)、左侧椎动脉供血不足合并颈交感神经节摘除行颈下段推拿手法干预组(E组)。于治疗前后检测5组实验兔左侧椎动脉阻力指数(Ri)、搏动指数(Pi)、血流量(BF)、红细胞聚集指数(AI)、红细胞变形指数(DI)、全血黏度以及CGRP、ET水平变化。结果治疗前,B、C、D、E组Ri、Pi、BF与A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后,B、C、D、E组左侧椎动脉Ri、Pi均比治疗前明显下降(均P<0.05),且5组间BF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前,B、C、D、E组AI、DI和全血黏度与A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后,B、C、D、E组AI、DI和全血黏度与A组比较均有所降低,其中C组AI、DI和全血黏度较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后B组和D组的200-1切变率全血黏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组和D组的200-1切变率全血黏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B、C、D、E组CGRP、ET水平与A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后,C组CGRP、ET水平较治疗前均明显下降(均P<0.05)。结论 C6以下椎动脉行推拿手法干预治疗实验兔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有良好的疗效,其作用机制是通过调节血液中ET/CGRP水平实现的。
-
单位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三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