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在“温柔敦厚”诗教理论的学术史上,存在着来自于文苑和儒林传统的双重诠释向度。焦循的“温柔敦厚”诗教观建立在其“性灵”经学基础上,以“情之旁通”作为诗教的人性论基础。通过对“思无邪”的重新诠释,焦循消解了宋学语境中此一命题的理因素,而重建了其情本位的感性化诉求。“温柔敦厚”诗教观的核心纲领,由是从以理为本体的“思无邪”话语,旋归于以情为取向的“止乎礼义”原则。此一转换的背景逻辑为儒林与文苑、汉学与宋学的对垒,其根源则在于儒家《诗》学内部孟学传统与荀学传统的相互对立与争持。焦循明举孟帜而阴行荀道,体现出在新的历史条件和话语背景下,力图通过《诗》学孟、荀双脉的学术合流以匡扶诗教、重振诗道的精神旨趣。孟学、荀学之间消长隆衰的相对关系,折射出学运悄然转移的历史动向。
- 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