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注孝經經學解

作者:喬秀岩
来源:文史, 2023, (03): 5-16.
DOI:10.19325/j.cnki.11-1678/k.2023.03.002

摘要

鄭注《孝經》南宋以後失傳,清代中期才有日本刊本傳入,清末皮錫瑞撰《孝經鄭注疏》,梳理了諸多問題。但皮錫瑞能看到的鄭注《孝經》以《群書治要》爲主要來源,而《群書治要》以簡明爲宗旨,越是有鄭注特色的部分越容易被删除,所以皮錫瑞没能全面掌握鄭注的内容。敦煌本發現之後,鄭注《孝經》大部分都可以看到了,但幾十年過去,相關研究還很少。最近出現陳壁生先生兩部著作,對鄭注《孝經》的儒學思想有深入討論,而陳先生主要關心道德思想的層面,未及探討鄭玄的解經方法。本文作者十多年來關心鄭玄注經的思路,兩年前嘗試解讀《禮記》注,儘管只做到《曲禮》《檀弓》,結果發現以往學者對鄭注留下大量忽略、誤解之處。用同樣的視角閲讀《孝經》注,本文對魏晉以來一直被忽視或誤解的《孝經》注“善未有”“人之行”等説法提出新的理解。又,隋代重出的古文《孝經》經文與今文之間的差異,宋代以來以“大同小異”爲定評。本文首次指出兩者之間分章、章次的差異正好對應鄭注與偽孔傳對《孝經》内容理解的差異,其實是關係到如何理解《孝經》核心思想的大問題。宋代以來學者没有看到鄭注,所以才未能悟出其重大意義。

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