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在目前人文科学的学术研究中,贯穿古今的"义利之辨"仍是绕不开的话题。"义利之辨"的关键是以二者中的哪一个为支点,并以此形成公(天理)、私(人欲)二者的博弈。以"义"为支点向善的路径为文明之旅,由此产生由君子渐次进入贤、圣之域的初级、中级、高级层次的不同。当下的主流舆论,常见"利益诉求"的说辞,公然以"利"为支点,这就是社会学所谓的"利益固化"理念,不仅抛弃了传统文化以君子、贤、圣标准对统治者的要求,也是对马克思主义的背叛。马克思主义的宗旨是解放全人类,片面强调党派自身的利益,只能使"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徒有虚名,从极左时期的"阶级斗争"、"路线斗争"到改革开放后的"权力腐败"。十八大后,思想界在继承儒学"民本"思想的基础上,重提"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欲破"利益固化"的僵局,这进一步解放了生产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