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应用数据挖掘技术分析古代医家对糖尿病肾脏病(DKD)证候演变的认识及用药规律。方法:基于《中华医典》建立DKD病位、病性要素和方药数据库,使用SPSS modeler 18.0软件进行关联规则分析、网络关系挖掘,运用Gephi分析软件进行知识图谱可视化分析,应用SPSS26.0软件进行方剂药物聚类分析。结果:共检索出167条既有DKD相关病位要素又有相关病性要素的条文,共9种病位要素,以肾为主,其次为心、肺等;共16种病性要素,以火(热)为主,其次为阴虚、津(液)伤等。DKD病位、病性要素关联规则分析结果显示,胃-火(热)、胃+肾-火(热)、胃+心-火(热)、胃+肺-火(热)关联较密切;网络关系挖掘结果显示,肾-火(热)、肾-阴虚、肾-津(液)伤等关联较密切。知识谱图可视化分析结果显示,病位要素以肾、心、肺、脾、胃、肝等表述最多,病性要素以火(热)、阴虚、气虚、津(液)伤、燥、血虚、阳虚、痰等表述最多;模块化区分示肾、心、肺等形成共现层次接近的要素群;阳虚、痰、湿等形成共现层次接近的要素群。共检索出方剂416首,根据使用频次得出常用药物46种,药性以寒、温、平为主;药味以甘、苦、辛为主;归经以肾、肺、心为主;以补虚药、清热药、利水渗湿药、收涩药为主。聚类分析结果得出6条核心处方,内涵六味地黄丸、生脉饮、白茯苓丸、桑螵蛸散、熟干地黄散、金匮肾气丸、济生肾气丸、四物汤等。结论:糖尿病肾脏病的证候总体呈“热-虚-瘀”的演变规律,热多属虚热,湿为核心,瘀血贯穿始终。以益气养阴、清热润燥生津、健脾补肾、化湿利水消肿、活血化瘀为主要治则。

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