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20世纪50年代以工业住区和工人住宅为代表的单位住房体系是中国现代城市住区和单元式公寓的起点,其住居空间生产和日常规范塑造模式仍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今日的城市建设与社会生活。另一方面,工业住区作为新中国工业生产的配套设施,不仅是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物证,其中所蕴含的集体记忆与场所精神也有极高的社会价值,并且共同构成了新中国工业遗产的完整性。通过文献阅读和案例分析的方法还原我国工业住区这一时期建设与演变的过程及影响变化的机制和驱动因素。根据对住区规划和住宅设计两个方面的考察,结合政治-经济的历史背景和代表该阶段发展水平的标志性案例,梳理出50年代中国工业住区发展的四个阶段:沿袭过渡、标准化、本土化、厉行节约。在归纳总结各阶段特点的基础上将视野延伸至苏联原型,更全面掌握中国工业住区在20世纪50年代发展的外部影响因素。

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