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调查本院5年半时间以来临床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的情况,并分析其分布特点和相关原因,为深入研究输血不良反应的机制以及为建立和发展我国输血预警系统提供参考。方法通过回顾性分析本院从2013—2018年上半年经临床输血管理系统上报的《输血不良反应回报单》及查阅电子病历系统,统计发生临床输血不良反应的例数并分析发生的原因,比较各种血液成分发生临床输血不良反应的类型和发生率,总结发生输血不良反应的主要科室和主要病种。结果自2013年以来,本院输血不良反应总体发生率为0.35%(477/137 297),呈逐年上升趋势,各年度输血不良反应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反应类型以过敏反应(占0.26%)和发热反应(占0.08%)为主,未见溶血性输血反应。各血液成分的输血反应率从高到低顺序依次为单采血小板(1.19%)、血浆(0.32%)、悬浮红细胞(0.31%)、冷沉淀(0.24%)、浓缩血小板(0.18%)、去白红细胞(0.16%)和少白红细胞(0.12%)。各血液成分的反应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不同红细胞间的反应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少白与去白红细胞的反应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各血液成分中,血浆、单采血小板、冷沉淀其发生主要输血不良反应类型有统计学差异(P<0.01),均以过敏反应为主,而其他血液成分则无统计学差异(P> 0.05)。发生输血不良反应的主要病种以急性髓系白血病最高(21%,100/477),其次是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11%,53/477),再者是肝硬化和消化道出血,相应的输血不良反应的临床科室分布以血液内科最高(47%,227/477),其次是传染科(8%,38/477)和急诊科(5%,25/477)。反复输血患者输血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为0.80%,单次输血患者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率为0.08%,具有统计学差异(P<0.01)。反复输血发生输血不良反应的科室与病种与发生输血不良反应的科室和病种分布基本一致。结论加强与临床沟通,提高医务人员整体的输血不良反应意识和鉴别诊断能力,进一步规范上报流程,重点加强后期原因分析,以追踪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的根本原因。
-
单位贵州省人民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