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探究了工厂化、网箱养殖模式对黄条鰤(Seriolalalandi)幼鱼生长性能及消化道菌群的影响,通过16SrRNA高通量测序和生物信息学方法,分析了两种养殖模式下黄条鰤幼鱼消化道(胃、幽门盲囊、肠道)、饵料及养殖水中的菌群结构特征及其互作关系。结果显示,本实验条件下,网箱养殖黄条鰤幼鱼较工厂化养殖鱼生长性能显著提升;在黄条鰤幼鱼消化道菌群方面,门水平上的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厚壁菌门(Firmicutes)和属水平上的拟普雷沃氏菌属(Alloprevotella)、拟杆菌属(Bacteroides)在网箱养殖模式中其丰度值高于工厂化养殖模式,其中拟杆菌属仅出现于网箱养殖模式且呈现显著性差异;Beta多样性分析显示消化道菌群更多受到饵料菌群的影响,受水环境影响相对较小。KEGG注释分析表明两种养殖模式的差异菌群中,网箱养殖幼鱼消化道菌群主要参与磷酸转移酶系统(PTS)和NOD样受体信号通路,而工厂化养殖幼鱼为碳水化合物代谢和类胡萝卜素合成通路。本研究表明,环境菌群中,饵料菌群对消化道菌群的影响大于养殖水体菌群;消化道微生物群落通过调整其组成结构从而改变菌群功能通路的方式,积极参与两种养殖模式下黄条鰤幼鱼生长机能差异的调控。因此,网箱养殖鱼表现出更快速的生长性能可能是由于机体内的菌群产生了更多的短链脂肪酸并诱导IGF-1等生长相关功能基因的表达,从而促进机体的营养吸收和生长。本研究预期结果将为黄条鰤专用配合饲料的研制和健康养殖技术开发提供微生态理论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