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为探究养殖密度对中华鲟(Acipensersinensis)成鱼生长性能、生化指标及性腺发育的影响,本研究设置低、中、高3个密度梯度,初始密度分别为(6.12±0.04) kg/m3、(8.92±0.19) kg/m3和(11.75±0.29) kg/m3,密度养殖实验周期12个月,实验结束后将鱼转入恢复池进行低密度[(4.11±0.03) kg/m3]恢复实验(6个月),分别在0、12个月和18个月时测定实验鱼的生长、血液生化和性激素水平等指标。结果表明,密度养殖实验结束后,低、中、高密度组分别达到(10.99±0.21) kg/m3、(13.59±0.10) kg/m3和(17.78±0.28) kg/m3;随着设计密度的增加,实验鱼体重、特定生长率(SGR)、增重率(WGR)、日增重率(DWGR)显著降低(P<0.05),体重变异系数和饲料系数(FCR)显著升高(P <0.05);血清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和总蛋白(TP)浓度随设计密度的增加呈逐渐递减的趋势,高密度组血糖(GLU)浓度高于中、低密度组,各密度组间白蛋白(ALB)浓度无显著性差异;各密度组17α,20β-双羟孕酮(17α,20β-DHP)和睾酮(T)浓度无显著性差异,但其浓度比实验开始时略有升高;高密度组雌二醇(E2)、卵黄蛋白原(VTG)和孕酮(P)浓度水平显著低于低、中密度组(P<0.05),低、中密度组间差异不显著。低密度恢复实验结束后,各密度组实验鱼体重、肥满度(CF)、体重变异系数的组间差距较恢复期开始时要明显缩小, SGR和DWGR随设计密度升高呈逐渐增加趋势;各密度组血清GLU、ALB、TG、TC和TP浓度基本恢复至实验开始时的浓度水平,各组间无显著性差异;各密度组E2、VTG和P浓度基本恢复至同一浓度水平,且各组间无显著性差异。结果说明,高密度养殖对中华鲟成鱼的生长和性激素水平均产生了显著的负面影响,而中、低密度组实验鱼未受到显著影响。因此,在保障中华鲟成鱼性腺正常发育的前提下,为了尽可能实现养殖设施的最大化利用,可以适当舍弃一些生长性能,建议中华鲟成鱼的实时养殖密度不宜超过13.59 kg/m3。
-
单位中国长江三峡集团有限公司中华鲟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