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观察应用不同剂量螺内酯治疗慢性肺源性心脏病(PHD)患者前后右心重构、肺功能以及快速型房性心律失常发生率的变化情况。方法选取2015年9月至2017年2月惠州市第三人民医院就诊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合并PHD患者90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成对照组、研究A组及研究B组,每组30例。对照组依据GOLD指南给予常规治疗,研究A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螺内酯20 mg/d口服,研究B组加用螺内酯40 mg/d口服,治疗6个月时复查右房内径(RAD)、肺动脉压力(PAP)、Tei指数、左房内径(LAD)、左室射血分数(LVEF)、肺活量(FVC)、第一秒用力呼气容积(FEV1)、最大呼气流量(PEF)等指标,并记录心律失常情况。结果治疗6个月时,研究A组的RAD为(48.0±8.2)mm、PAP(29.5±3.5)mm Hg、Tei指数(0.62±0.11)、LAD(28.1±6.0)mm,FVC(80.3±8.6)、FEV1(78.5±12.8)、PEF(76.8±10.9),研究B组的相关指标顺次为(47.3±9.2)mm、(29.8±3.6)mm Hg、(0.58±0.16)、(28.3±7.8)mm、(83.9±9.1)、(81.4±13.1)、(80.9±9.8),均较对照组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对照组、研究A组及研究B组存在快速型房性心律失常分别为15例(50.0%)、16例(53.3%)及14例(46.7%),治疗后依次为17例(56.7%)、9例(30.0%)、7例(23.3%),B组心律失常的发生率较对照组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螺内酯在一定程度上能改善慢性PHD患者右心重构及肺功能,并降低快速型房性心律失常的发生率,但不同剂量的治疗效果尚不确切。
- 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