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焦学说的传承与演变探析

作者:李俊廷; 赖慈爱; 张琳琳; 郑颖; 李永春; 宫凤英; 林锦韬; 刘钊汝; 吕英
来源:山东中医杂志, 2024, 43(01): 5-9.
DOI:10.16295/j.cnki.0257-358x.2024.01.002

摘要

三焦的形态结构模糊,病变之变证、兼证繁多,故历代医家对于三焦学说都有不同见解。在形态结构方面,历代医家主要继承了《黄帝内经》的三焦“有名有形”论和《难经》的三焦“有名无形”论,在此基础上演变出了脂膜、腔子、腔府、油膜、膜腔、缝隙腠理等学说,并结合现代医学剖析三焦的形态结构。在功能方面,从《黄帝内经》的“决渎之官”“中渎之腑”“传化之府”到《难经》的“三焦为原气之别使”,历代医家大多立足于三焦的气化功能,探讨营卫、少阳、五脏、命门相火、温病等与三焦的相关性。

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