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分析我国大学生自杀潜在风险的类别特征与变化趋势, 及各自杀潜在风险亚群的预测因子, 为自杀潜在风险的早期识别与精准干预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2017—2021年整群抽取湖北地区6所高校共14 653名在校本科生, 每年新生入学后10月份收集1次数据(共5次)。采用Mplus 8.3和SPSS 26.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采用潜在剖面分析(latent profile analysis, LPA)分析大学生自杀潜在风险的亚组及其特征, 构建无序多分类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性别、入学年份、心理健康因子对自杀潜在风险类别的预测效应, 以及自杀潜在风险差异是否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扩大、缩小或保持的年份效应。结果 (1)大学生自杀潜在风险可分为3个亚群, 分别是C1低风险组(75.6%)、C2无助高风险组(3.7%)和C3人格高风险组(20.7%);(2)"C2无助高风险组"和"C3人格高风险组"2个高自杀风险组具有明显的性别和年级效应。在性别上, 女生进入"C3人格高风险组"的概率显著小于男生。随着入学年级的增加, 进入2个高自杀潜在风险组的概率呈现出增加的趋势;(3)人际关系敏感对进入"C3人格高风险组"具有显著正向预测作用(B=0.150, OR=1.162, 95%CI=1.140~1.185), 偏执对进入"C2无助高风险组"具有显著正向预测(B=0.103, OR=1.109, 95%CI=1.051~1.170), 而恐怖则对进入"C2无助高风险组"(B=-0.041, OR=0.976, 95%CI=0.937~1.016)和"C3人格高风险组"(B=-0.031, OR=0.987, 95%CI=0.965~1.010)均有显著负向预测;(4)随着时间推移, "C2无助高风险组"和"C3人格高风险组"2个高自杀风险组的占比均呈上升趋势, 且"C3人格高风险组"占比上升趋势更为明显, 5年间占比上升10%。结论大学生自杀潜在风险可分为3个亚群, 性别、入学年级和心理健康症状中的人际关系敏感、恐怖和偏执对自杀潜在风险不同亚群的影响差异显著。对于高自杀风险组大学生应根据其特征采取有针对性的干预措施, 重点关注高自杀风险组中的高神经质人格特质的大学生, 减少危机事件的发生。
-
单位华南师范大学; 教育科学学院; 湖北师范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