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酵床养殖模式对牦牛寄生虫病防治及生产性能的影响

作者:李英; 赵明川; 冶有义; 安志兴; 陈建军; 仲海顺; 马玉春; 赵琰; 康世花; 吴振霞; 李中余; 赵荣; 胡晓宇; 何永彩; 张勤文; 高小龙; 王稳; 李增魁*
来源:中国动物检疫, 2023, 40(09): 110-114.

摘要

为探讨发酵床牦牛养殖模式对寄生虫病的防治效果,将120头体重均匀、体况良好的牦牛随机分为3个组(A、B、C),其中A组对垫料进行堆积发酵处理,并在试验期内进行2次驱虫,B组只对垫料进行堆积发酵处理,C组为对照组,不做任何处理。对3个组分别在发酵处理前15 d(-15 d)、处理当天(0 d),及进牦牛后45、90、120 d,采集发酵床表层垫料及新鲜牦牛粪样,采用饱和盐水漂浮法、虫卵沉淀法、麦克马斯特氏法进行寄生虫虫卵定性和定量检测,同时测定各组牦牛的体长和体高;从垫料发酵开始,每天测量3组试验牦牛发酵床垫料表层下20cm处的温度,连续测量15d。结果显示:A组、B组垫料最高温度分别达到(60.1±0.2)℃和(60.1±0.3)℃,其中A组显著高于C组(P <0.05),B组极显著高于C组(P <0.01),且发酵过程中A组和B组垫料的温度均维持在50℃以上;3组的垫料中都发现有蛔虫卵、吸虫卵、绦虫卵和球虫卵,但A组在牦牛进入后45 d时蛔虫卵和绦虫卵转阴,B组在试验期间始终能检测到虫卵,但有下降趋势,而C组在整个试验期间一直有虫卵存在,且数量呈持续上升趋势;A组牦牛的体高与体长在进入发酵床后显著高于B组(P <0.05),极显著高于C组(P <0.01)。结果表明,发酵床养殖模式结合定期驱虫,能有效降低牦牛场寄生虫感染率,提高牦牛生长性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