杰氏棒杆菌L-天冬氨酸α脱羧酶半理性改造及全细胞催化合成β-丙氨酸

作者:刘浩; 马世杰; 周哲敏; 崔文璟*
来源:生物技术通报, 2023, 39(09): 281-290.
DOI:10.13560/j.cnki.biotech.bull.1985.2023-0085

摘要

β-丙氨酸是多个药物合成的重要砌块,可以通过天冬氨酸α脱羧酶(Pan D)催化L-天冬氨酸脱羧来合成,但普遍在用的Pan D酶活性不高是制约全细胞催化合成β-丙氨酸的瓶颈。因此,本研究通过酶的挖掘,选择将杰氏棒杆菌来源(Corynebacterium jeikeium)Pan D在Escherichia coli中异源表达。对杰氏棒杆菌来源Pan D进行Alaph Fold2建模和分子对接,采用Rosetta虚拟突变确定突变热点,结合薄层层析初筛和纯化后复筛,最终筛选到突变体L39A,其比酶活为13.45 U/mg,相比野生型酶的比酶活(9.6 U/mg)提升了1.4倍。酶学性质表征数据表明,野生型酶和L39A突变体最适p H均为6.5,且在p H 6.0-7.0之间酶活性稳定;两者最适温度为55℃,但L39A热稳定性较野生型提高;突变体酶的催化效率比野生型提升了1.4倍。对突变体进行结构解析发现,39位取代为侧链基团更小的丙氨酸,亲水性增强,增加了关键催化氨基酸58位酪氨酸与其他氨基酸的相互作用,使活性中心周围的区域稳定性提高,从而提高了催化活性。全细胞催化数据表明,在OD600=40的菌体浓度下,L39A在4 h能够转化70%的L-天冬氨酸,而野生型4 h仅能转化约50%,L39A在10 h能够转化90%L-天冬氨酸,在12 h能够完全转化1 mol/L的L-天冬氨酸,这种全细胞转化效率的提升在1.5 mol/L的底物条件下更加明显。本研究筛选到的突变体具有工业化应用潜力,建立了绿色、高效的β-丙氨酸生物合成法,为生物法大规模合成β-丙氨酸提供了重要的技术基础。

  • 单位
    生物工程学院; 工业生物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江南大学

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