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马克思主义的日常生活理论,主张人的劳动有塑造自我和创造历史的意义,而日常生活则是人民创造历史的现实基础。但马克思只肯认了日常生活的基础性意义,没有注意到家庭人伦具有人之为人的基源性,而儒家重视对人伦日常的超越意义。真正的家庭闲暇应是人保养劳作之余的能量和时间享受亲情生活,使自身的生命条理化、道德化。劳动与闲暇的关系是互为基础又互相发明,同体而异数。基于人伦亲情践履充实的日常闲暇而展开的社会化劳动,乃是实现人性自由解放的必然。综合儒学与马克思主义可以在对日常生活的不同理解,在劳动与闲暇的辩证关系上实现会通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