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TRIP型双相钢由于马氏体相变可以平衡强度、提高延展性和提高成形性而受到广泛关注。然而,随着马氏体相变的演化,钢中微观组织和相分布特征不断变化,这导致了复杂的微裂纹形核和扩展特征。利用SEM、EBSD实验观察TRIP型双相不锈钢Fe-19.6Cr-2Ni-2.9Mn-1.6Si在拉伸至工程应变为55%时的微裂纹特征,探究由材料微观组织特征(相分布,晶界或相界路径等)导致的微裂纹形核及扩展规律。结果表明,微裂纹主要分布在初始奥氏体与铁素体相界位置,约占总微裂纹数的70%,铁素体相内部的微裂纹数约占总数的20%,初始奥氏体相内部的微裂纹数仅占总数的10%左右。微裂纹的形核易发生在多类型界面的交汇位置,主要的微裂纹形核位置可分为3类:相变马氏体/铁素体/残余奥氏体三相的交汇点,相变马氏体/铁素体相界和铁素体晶界交叉点,相变马氏体/铁素体相界和初始奥氏体晶界交叉点。这些裂纹源在相界附近相变马氏体的影响下,易沿初始奥氏体与铁素体相界或与相界夹角较小(<30°)的铁素体晶界扩展,而由于马氏体相变松弛了奥氏体相内的应力集中,导致微裂纹不易沿奥氏体晶界扩展。
- 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