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青羊厂脉状Cu-Co多金属矿床是兰坪盆地西南部近年来突破的最新勘查成果,矿体赋存于中生代上侏罗统坝注路组(J3b)暗紫红色砂岩中,但其诸多地质特征明显有别于已知的砂岩型(SSC)Cu矿床。矿区断裂构造发育,主要由NW和NE向两组断裂相互交织成格架状分布。矿体主要呈脉状、透镜状产于NE向张性断裂破碎带中。矿体数量多(16条)、厚度大(最厚14.87 m)、走向延伸长(KT1达652 m)、倾角较陡(60°~80°),矿石Cu品位高(平均2.01%),并伴生Co(0.036%)、Ag(38.60×10-6)。矿床的形成过程可划分为沉积成岩期、热液成矿期和表生期,其中热液成矿期分为阶段Ⅰ(菱铁矿-黄铜矿-重晶石)、阶段Ⅱ(砷黝铜矿-黄铜矿-菱铁矿)、阶段Ⅲ(砷黝铜矿-菱铁矿)和阶段Ⅳ(重晶石-菱铁矿-砷黝铜矿)。主要形成砷黝铜矿、重晶石、菱铁矿、黄铜矿、黄铁矿以及少量辉铜矿、方铅矿、辉铋矿、毒砂、石英和碳酸盐矿物组合。矿石结构以半自形-它形交代结构、出溶结构、骸晶结构以及交代反应边结构为特征,普遍见角砾状、块状、脉状、网脉状、条带状及晶洞构造等典型的热液构造类型。矿体产于区内明显褪色蚀变的构造破碎带内,围岩蚀变发育重晶石化、菱铁矿化及微弱硅化。矿床地质特征研究表明,矿体产出形态、矿石结构、构造、矿化富集特征等无不与本区的断裂、节理、裂隙等有着密切的关系。稀土元素分析表明,不同成矿阶段的重晶石具有稀土总量低且变化小的特征,均为中稀土元素富集的"W"型,显示正Eu异常(δEu=18.99~24.32)和负Ce异常(δCe=0.1~0.14),暗示成矿流体来自于盆地热卤水,成矿物质主要来源于地层(尤其是含膏盐地层)。本文在分析区域成矿地质背景的基础上,通过对矿区地质、矿床(体)特征、矿石组构、围岩蚀变及稀土元素地球化学等特征的详细研究,认为青羊厂矿床的形成与兰坪盆地新生代构造演化过程中的逆冲推覆构造密切相关,是陆-陆碰撞造山事件所引发大规模成矿作用的产物。
- 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