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正>李宇博记得有一年暑假,经商的父亲以找寻优质木材为名,带她走进偏远乡村。她以树枝做拐杖,和父亲在湿滑的山路上行走十几公里,终于抵达一个村庄。村民们"赤着脚,无须凳子,直接坐在地上,说着我不懂的方言,时不时地开怀大笑",李宇博被他们的淳朴和怡然自得吸引了。与此同时,她也看到孩子们需要攀爬长长的山路才能抵达简陋的学校,心里又生出忧虑,于是《那山,那村》和《那山那村也脱贫吗》在她的笔端诞生。如果说前者是对这片看似世外桃源的欣赏,后者则是她对栖居于这片美景下人的关爱。文章很快被一家知名刊物刊载,但于她来说,这并不是目的,做思想上的先行者才是她真正追求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