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比较不同切制方式与干燥方法对大黄药材质量的影响,探讨适宜于白玉县的栽培大黄产地加工方法。方法:以药材外观性状、内在化学成分中的5个蒽醌及对应的结合蒽醌、2个二蒽酮及2个鞣质含量为评价指标,以加工耗时为参考,对比分析传统切制方式与鲜切片,阴干法、晒干法和烘干法(45℃、60℃、75℃)之间的差异。结果:不同切制方式和干燥方法造成了药材外观性状和有效成分含量差异明显。结论:采用传统切制方式进行晒干所得大黄外观性状优,有效成分含量高,但耗时较长。鲜切片45℃烘干与传统切制60℃烘干大黄药材外观性状较优,有效成分保留较好,为白玉县栽培大黄产地加工提供科学依据。
-
单位中药材标准化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成都中医药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