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探究鼻丘、下鼻甲割治法治疗变应性鼻炎(allergic rhinitis,AR)的关键技术及其分子机制。方法:收集2019年3月2日至2020年5月30日于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耳鼻喉科接受鼻丘、下鼻甲割治法治疗的85例AR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32例、女53例,年龄(35.74±10.24)岁。采用视觉模拟量表(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分比较不同割治部位、割治方向、割治深度在治疗后1周、4周、8周、12周的疗效。进一步采用ELISA检测治疗前后患者血清中γ干扰素(interferon-gamma,IFN-γ)、免疫球蛋白E(immunoglobulin E,IgE)、白介素-4(interleukin-4,IL-4)的含量,用HE染色和甲苯胺蓝染色检测治疗前后患者的嗜酸性粒细胞和肥大细胞,用Western blot、qPCR检测治疗前后患者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alcitonin gene related peptide,CGRP)和P物质(substance P,SP)的表达量。采用SPSS 22.0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鼻丘联合下鼻甲割治疗效明显优于单纯鼻丘割治和单纯下鼻甲割治(P<0.05)。鼻丘割治的3个方向疗效没有差异。下鼻甲割治深度达骨质层,明显优于黏膜和黏膜下;ELISA实验表明治疗后的AR患者IFN-γ(t=6.069,P<0.001)含量明显上升,IgE(t=6.954,P<0.001)和IL-4(t=12.060,P<0.001)含量明显下降。HE染色和甲苯胺蓝染色表明治疗后患者的嗜酸性粒细胞浸润明显减少,肥大细胞的活性明显下降。Western blot实验表明AR患者治疗后的CGRP(t=11.130,P=0.008)和SP(t=11.930,P=0.007)与治疗前相比明显下降。qPCR实验表明AR患者治疗后的CGRP(t=11.640,P=0.007)和SP(t=7.104,P=0.002)与治疗前相比明显下降。结论:割治部位和割治深度是鼻丘、下鼻甲割治法的关键技术参数,该割治法可以减轻鼻腔黏膜炎症,其分子机制可能是降低CGRP和SP表达。
-
单位成都中医药大学; 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