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变态”一词自晚清光绪年间进入汉语心理学,20世纪10年代成为学科定名,迅速向大众话语渗透,这一过程是系统回溯近代心理学术与大众生活互相影响、共同变迁历程的巧妙切入点和生动案例,也折射出“赛先生”在中国现代化转型历程中的复杂角色。在学习舶来概念“变态”时,学者的理解可归纳为五种观点:长尾极值论、社会期望论、症状符合论、现实危害论、习惯破裂论。因该术语的局限性,其在大众语用流变中经历了不当泛化与狭化,逐渐悖离学术原意,层积了堕落、色狼、暴虐之隐喻与联想。这提示我们须重新审视“变态心理学”一词在实践中的应用。

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