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西方理论学界出现“空间转向”,人们试图以空间性思维重新审视社会。在全球化和现代化背景下,传统村落空间的存续面临挑战。以“国家传统村落”为案例切入来讨论传统村落的空间变迁与重构可以发现,人们在长期的实践中,形成“地方性”特征,这种“地方根植性”源于文化信仰认知下的结构秩序,它影响着村落的自然生态、社会活动和生计模式。在空间变迁中,文化信仰被注入新内容而表现出新活力,成为维持传统空间的内生动力,“地方”逐渐发展为人与环境的“过程性”塑造。其间体现出的内在乡土逻辑和自身变迁规则,在现代化过程中凝成群体特定的观念与思维,成为对抗同质化的筹码。借以“现代化地方感”概念的提出,可以认为“地方性”特征并非旨在保全地方原本的认同,而在于与村落同质化抗衡,是村落空间保有“地方性”又具适时变迁的基础,形成“类地方”。
- 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