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当下的乡土文学研究,建立在20世纪80年代初现代文学“学术”研究复苏及“当代学科”建立的历史语境中,“流派视阈”是其研究原点。这种研究理路通过对百年乡土文学流脉或局部地区的乡土文学变迁、代表性作家作品进行梳理,达到点面分析结合的史论效果,且关涉“文学现代性”“启蒙与文学”等重要命题,有着重要的学术史与思想史价值。但在“流派视阈”下的乡土文学研究形成固定研究范式后,后续的乡土文学研究者往往依循此路,缺乏新的理论创见与研究视角,只能在已有材料及论识上增减缝补,因此需要在“流派视阈”的研究外,寻找新的补充性路径和切入视点。而以“宗法”为视点,在社会史、思想史、文化史等跨学科背景下重新进入乡土文学研究,恰恰具备沟通百年乡土文学变迁的可能,以“宗法”为路径在“文化传统”与“传统文化”两端重审乡土文学研究有其必要性。

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