右江盆地早期演化:来自桂西靖西地区碱性基性-超基性岩地球化学研究的启示

作者:覃显著; 刘磊*; 刘希军; 李政林; 廖帅; 胡荣国; 付伟; 王葆华; 潘罗忠; 戴昱
来源:桂林理工大学学报, 2020, 40(03): 480-485.
DOI:10.3969/j.issn.1674-9057.2020.03.003

摘要

对靖西地区出露的晚古生代基性-超基性岩进行了全岩主量、微量元素等地球化学研究,结果表明:基性岩主要为辉绿岩,超基性岩则为苦橄岩;基性岩具有较低的SiO2(51.34%~53.17%)和较高的MgO(4.67%~6.12%)含量,(K2O+Na2O)在5.03%~8.06%,具有典型碱性玄武岩特征;超基性岩则具有更低的SiO2(39.76%)和极高的MgO(23.97%),二者均落入碱性玄武岩系列。基性-超基性岩∑REE在(45.47~128.95)×10-6,(La/Yb)N值在6.67~10.75,δEu值为0.96~1.08,稀土特征总体显示为轻稀土相对富集,重稀土相对亏损的右倾型式,具有与OIB相似的配分趋势,指示源区相对富集;基性-超基性岩不相容元素含量整体偏低,略亏损高场强元素(HREE、 Nb、 Ti等),指示源区部分熔融程度较低。结合前人研究及岩石沉积背景特征,认为靖西基性-超基性岩为右江盆地早期演化的产物,形成于局部拉张的构造环境,与裂谷作用相关,推测该区域晚古生代受金沙江-哀牢山特提斯洋的打开和演化的影响,右江盆地局部拉张裂解,一系列深大断裂沿北西向展开,早期在局部形成与裂谷作用相关的岩浆活动。晚古生代后期右江盆地可能已演变为弧后盆地属性。

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