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凡体系皆以整合为基础,围绕概念形成核心范畴并完成框架体系的建构。基于二十余年的非遗保护实践,亟须依托本民族的传统文化,对现有分散的非遗概念表述进行整合,厘清与传统学科门类界线的前提下,形成体系最为核心的范畴与最为基本的关键词。对非遗、文化遗产的深刻认知,正像房客除了要知道房租,最为紧要的还须知道房东的哲学,文化因之成为进入遗产堂奥的房东哲学。而文化是难以说清道明的沉积层,既包括承传有序不可逆的状态,也有累积的演进缓慢等起伏不定的趋势,还有因传统叙事的主客因素而导致的混乱等等。政治的变革与物质文明的缓慢,文化的线性连续也常常被另外的高明手法所取代。泰勒的文化观涉及知识、艺术与规范、准则两个层面,我国学者贺麟将精神确定为文化的本体与主体,建构了文化体用的道、精神、文化与自然的四层级结构。回望西方近百年文化研究的历程,由最初关注活态文化向学术研究的最终转向,对我们今天认知非遗、非遗文化以及文化遗产均具有启示性意义。非遗的概念整合不是另起炉灶,而是以现有的框架体系与相应的制度安排为基础,将“非遗是什么”视作逻辑起点。将非遗置于文化的视域,循依中国的主流、主体与主干文化,将文明进程作为线索与路径,中华智慧作为生命线,活态成为体系的结构特性与本体特征。最终满足文化整体性所必需的层次与完整,达成文化多样性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