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 探讨百合地黄汤加味(MBD/BDD)用于卒中后抑郁症(PSD)的潜在作用靶点及机制。方法 通过网络药理学方法挖掘MBD/BDD治疗PSD的潜在靶点和关键途径。以局灶性脑缺血手术结合慢性不可预见的温和应激建立PSD模型大鼠,并随机分为PSD模型组、MBD/BDD组(12.6 g/kg,以生药总量计)、盐酸氟西汀(FLX)组(阳性对照,2.3 mg/kg),另设空白对照组,每组8只。各药物组大鼠灌胃相应药液,每天1次,连续21 d。通过旷场实验、强迫游泳实验评价MBD/BDD对模型大鼠抑郁样症状的干预效果;剖取各组大鼠脑组织并提取总RNA,进行转录组测序和生物信息学分析,并基于上述结果对变化显著的基因和常见神经营养因子进行mRNA和蛋白水平表达验证。结果 共获得MBD/BDD抗抑郁相关靶基因131个(如IL1B、AKT1等),涉及神经活性配体-受体相互作用、环磷酸腺苷等信号通路。MBD/BDD可显著延长或增加PSD模型大鼠在中心方格花费的总时间及行进的总距离,显著缩短累计不动时间(P<0.05)。经MBD/BDD干预后,大鼠脑组织中发生变化的基因远多于FLX组,且PSD模型组、MBD/BDD组、FLX组的基因谱存在明显差异;MBD/BDD组与PSD模型组之间的差异表达基因(DEGs)共1 351个,其中178个显著下调、1 173个显著上调(P<0.05);这1 351个DEGs涉及神经元分化、化学突触传递调节等,并在轴突引导、胆碱能突触和神经活性配体-受体相互作用方面显著富集;MBD/BDD组大鼠脑组织中上调幅度排名前30位的基因均与神经元增殖、发育、分化和迁移有关。经MBD/BDD干预后,大鼠脑组织中Fezf2、Arx、Ostn、Nrgn基因和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酪氨酸激酶受体B蛋白的相对表达量均显著升高(P<0.05)。结论 MBD/BDD的抗PSD作用可能与上调神经元增殖、发育、分化和迁移相关基因的表达,促进神经结构和功能的修复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