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工具理性主导下的城市规划建设方式,使以公园绿地、广场为代表的承载公众公共生活的城市空间表现出孤立、碎化特征;个人主义价值观兴起、原子化生活方式出现,推动了公共生活的去空间化;两者共同引发了城市空间公共性降低、社会隔离的问题。本文通过对城市空间公共性核心概念及其理论内涵的梳理,立足于当代城市社会背景,从人地关系视角出发,建立涵盖城市空间影响机理、外在表征及公众感知三大维度的城市空间公共性理论框架,并聚焦于城市空间的外在表征,提出城市空间应具备功能多样性、形态开放性、关联共享性三大特征,以支持“个体自由、平等、差异的基本原则,满足公众可选择、可进入、可互动的公共生活需求”,为后续城市空间公共性格局识别及影响机制深入分析奠定基础,进一步为以人为本理念落实、城市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指导和方法支撑。

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