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探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 ESD)治疗结直肠病变并发术中出血情况, 并分析其危险因素。方法回顾分析2019年12月—2021年8月大同市第三人民医院及其合作单位南京鼓楼医院行结直肠ESD治疗的386例患者病例资料, 按术中出血情况分为出血组(n=85)和未出血组(n=301)。分析患者基本资料、病变相关因素与结直肠ESD术中出血的关系。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ESD 术中出血的危险因素。根据筛选的危险因素构建ESD术中出血风险预测模型, 并采用ROC曲线对预测模型进行评价。结果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 合并糖尿病(OR=2.340, P<0.05)、合并冠心病(OR=3.100, P<0.05)、病灶位于直肠(OR=3.272, P<0.05)、病灶长度越长(OR=1.093, P<0.05)、病灶宽度越宽(OR=1.057, P<0.05)、病灶面积越大(OR=1.126, P<0.05)、病灶形态为凹陷型(OR=6.128, P<0.05)、病灶形态为侧向发育型(OR=2.651, P<0.05)、浸润深度为SM-S癌(OR=0.088, P<0.05)、浸润深度为SM-D癌(OR=0.174, P<0.05)、出血血管直径为0.5~<1.0倍黏膜切开刀直径(OR=246.854, P<0.05)、术后病理类型为早期癌(OR=7.000, P<0.05)因素均与结直肠ESD术中出血相关。考虑到病灶长度、病灶宽度与病灶面积之间存在数量关系, 分别使用病灶长度和病灶面积构造多因素模型, 进行向前逐步回归筛选变量并确定最终模型形式, 结果表明采用合并冠心病、病灶形态为凹陷型、病灶长度越长、病灶面积越大、出血血管直径为0.5~<1.0倍黏膜切开刀直径为结直肠ESD术中出血独立危险因素, 且因两种建模得到的结果相似, 故临床上可选用更为易测的病灶长度以描述病变。结论合并冠心病、病灶形态为凹陷型、病灶长度越长、病灶面积越大、血管直径0.5~<1.0倍黏膜切开刀直径, 为结直肠ESD术中出血独立危险因素。

  • 单位
    大同市第三人民医院